全国咨询热线:400-666-7579
当前位置:
首页 客户见证 家长反馈 浙江凯妈,今天我来跟大家介绍《幼学琼林》这本书

浙江凯妈,今天我来跟大家介绍《幼学琼林》这本书

发布时间:22-06-09 点击:78次

 《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

在 清朝 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之一的优秀读物,《幼学琼林》如一幅长长的画卷,从天文、地理、鸟兽、花木、人事等各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

令我如同置身于中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于人事天地间,

从中国传统文明所留给我们的许多细节之中,我读到了人类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最真实的方式去触及那些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



书中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所勾勒出的历史人物,令我犹为印象深刻,只须寥寥数字,生动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其工整的对仗,古意盎然的插画,更衬托出人物与历史最完美的融合,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我看到了“忍辱终成大将”的两位志士形象;


“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为项羽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这个“一去兮不复返”的“壮士”,终使乌江之水也为之呜咽,浊浪翻腾的波涛仿佛见证了他高贵的死亡;

“卫将军一举而朔庭空,仗剑洗刘家日月;薛总管三箭而天山定,弯弓造李氏乾坤”,只言片语,便让我领略到一代俊杰的雄韬伟略,策马疆场的大将风范一览无余;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羞与哙为伍,韩信降作淮阴”,我眼际浮现出韩信出身贫寒却心存高贵、志争上流的武将形象,不免为他助刘邦夺得天下,却最终被降为淮阴侯的遭遇感叹造化弄人。


除此之外,书中所搜集的许多历史资料,更是涉猎到古代宫廷生活、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将其完整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令我不由感到自己以往的见识浅薄,所知甚少。

庆幸这原是幼儿启蒙读物的书弥补了我知识上的漏洞。“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这阴阳之道,原来早在古时便有了研究论述;


“大圆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这天、日原来还有“大圆”、“阳德”之别称;“福建省属闽中;

湖广地名三楚”,了解了今地古称,我更是如同置身于千年之前的中国古都,信步在碎石残垣之间,为中国悠远的文明而驻足留连……


小到宫廷器用饮食,大至人事天文地舆,《幼学琼林》就像是这样一个窗口,向我们展现了多彩的中国文明与文化。

在这样一个外来文化泛滥的年代,其实真正的经典是少之又少,这个时代的艺术不能仅靠几部电影或者几首歌曲囊括,

真正留存在人们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该正是那些传承了几千年却日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传统文化吧!

而从《幼学琼林》之中,会让我们便窥到了人生的哲学,小小的一本书仿佛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大大的人类智慧。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似一朵盛开在历史与现实边缘的奇葩,那么《幼学琼林》,则涵盖了其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去反复赏读,细细玩味其中真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因它有花果,人们跟它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道旁苦李,为人所弃----《晋书·王戎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形容牡丹花的香色可贵,不同于一般花卉。

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形容梅花的傲寒斗霜。
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形容王羲之刚健而富于变化的字体。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赞美李白构思优美词藻华丽的诗文。

智欲圆而行欲方----形容一个人的知识要全,行为要正直端正
胆欲大而心欲小----形容一个人的胆量要大,做事要小心谨慎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将热水扬起来降温,不如抽掉柴火。 比喻办法不彻底,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看完上面的几句话是不是有很熟悉的感觉,感觉国学离我们还远吗?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怎么能有理由不读呢?


最后用这样的一个图片结束今天的课程,这个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里号召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让国学精粹活起来。


本次课程就分享到这里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