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400-666-7579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见问题 读经问答 为什么要先读《道德经》?

为什么要先读《道德经》?

发布时间:22-06-09 点击:92次

为什么要先读《道德经》?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请问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胸怀和格局是最重要的!
正如建房子,地基和框架是首要的。从建筑角度来讲,《弟子规》顶多归入装修工作或者房顶的瓦。
读经典,更多的是要吸收的是古人的智慧,即“道”的层面的东西。而《弟子规》和《论语》都是修“道”的法门,大多是术的层面的东西,如果不懂“道”,直接修道,很容易走偏。
举个例子,《弟子规》里讲“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大家认为父母责一定要顺承吗?
那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不听我们的父母讲的呢?
因为我们的父母讲的未必正确是吧?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就要我们的孩子全听我们的呢?我们能保证自己讲的,做的全是正确的吗?非也!所以这就需要辩证去看。
从阴阳角度来分析,这种辩证的思想正是《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所包含的内容。
智慧是通用的,而知识和技巧或者“术”是专用的,专用就是指要分情况,分时间,分对象而定。如果我们不懂“道”,如何驾驭“术”呢?
当然,我们不否认净空法师讲《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大家要知道净空法师之所以那样讲是有时代背景的。面对当前世风日下,道德败坏,法师想通过《弟子规》这个相对简单易懂的规范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从客观来讲,这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很多大人的思维和习惯已经固化。比如“汤池小镇”,大家可以百度“汤池小镇现状”了解情况,我有很多朋友都去过那里,汤池小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请问大家如何向孩子解释下面这两句话:
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如果孩子真的被教成:“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那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变成愚孝、愚忠。孩子只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的生命本来的样子。这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原本的自己。
在上两次的慧心女塾会员课中我一直在讲:我们养孩子的目的不要抱着“养儿防老”的思想,很多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没有这样想。
可是当我我拿出《弟子规》的一些具体的话“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来问大家时,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不愿意答了。
为什呢?
因为我们都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问题,但是为什么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却明知这句话有错,却还要让孩子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前,要去读有这样语言的话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希望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到老年时孩子不再听话了!我们担心,养儿不能防老!!!
有些家长说孩子喜欢《弟子规》,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孩子为什么喜欢吗?因为《弟子规》语言简单、多三个字,孩子读起来容易。于是我们就误以为孩子喜欢弟子规的内容,而不知其实是语言的简单。三个字,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很容易记忆,而且,父母和老师听到孩子读《弟子规》时,因为内心的原因,会比孩子用同样的专心和喜欢来读其它经典表现得更喜欢“孩子”。孩子们在小时候,是根据大人的反映,来看待他的行为是否对或者是否讨得大人的喜欢,而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学的老师,我为家长们和老师们的“不明”“不知”而痛心和着急!
康熙专门注解了道德经,但是只给国家的高级领导者学习,宫廷大臣都要求必读,但是 普通大众只读四书五经,为什呢 ?
包括现在很多国际著名企业,高层管理者都需要学习《道德经》,尤其德国和犹太人的企业,而要求基层人员学习《论语》《弟子规》等,为什么?当然是方便管理!高层学了《道德经》可以管理任何的下属,基层学了论语和《弟子规》可以很容易接纳别人的管理。
《弟子规》源于清末 一个落魄的秀才,说得不好听点,有点所谓的“怀才不遇” ,但这种“才”不适应时代的变化,他的同龄人和比他年轻的人呢?人家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冲破三纲五常,所以“怀才不遇”有了《弟子规》
今天的中国国民道德已经到了底线,于是很多人开始推《弟子规》,妄图通过这样的表面修饰来隐藏或者减缓现有的“世风日下”,以给社会腾出时间来修复。
我们今天社会的主力是已经为人父母或即将做父母的人,我们的道德底线已经很恐慌了,如果 孩子们再遵从“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会怎么样?社会会不会更加不可救!
原因是什么?还没有读懂《道德经》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心经》和《金刚经》也没读懂,因为《道德经》、《心经》、《金刚经》是相同的,都是在讲宇宙的规律。
我们再从孩子发展规律来讲,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们“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为什么孩子出生时不是我们决定的?是孩子自己长大了,要离开母体了。
为什么孩子很小时,吃奶,他不吃,你不命令或者逼迫他,反而孩子大了我们开始要逼着孩子每顿吃多少饭呢?一句话,《弟子规》没有告诉你“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道可道,非恒道。这和佛教的“空性”是一样的。一切事物的不变性,是因为他的可变性,而《弟子规》里没讲。孩子们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开始学《弟子规》或者《论语》会怎样?
一边我们在告诉孩子“事物是可变的”一边我们又在告诉孩子“妈妈永远都是对的”。这不是让孩子思维混乱吗?
很多家长英语不好,你们的孩子英语就不好吗?未必!因为孩子听你的话去学英语,才变好的。但是为什么你不逼着自己也去学呢?因为你知道,孩子们的明天与您的今天是不一样的,社会在变。如果他们同我一样那么就会被淘汰。
我们在分情况吧?分事件吧?分对象吧?我们在变通。《道德经》讲了“道可道,非恒道。” 永恒不变的是变化,而这些《弟子规》里讲了吗?没有吧!那你在孩子不知道“宇宙的规律以前”怎么能把《弟子规》变通呢?
难道我们希望等到20年后他们再重复我们今天的故事?
我们从没想过孩18岁之后,他过他的生活,我们过我们的生活。我们从没说过“孩子,你要学会尽快离开我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
如果哪位妈妈说我设想“让我的孩子12岁-18岁我只提供经济支持,18岁后,除非孩子请教,否则,我与孩子只是肉体的父母”
如果我们是这样考虑,那么我们就放下了“养儿防老”的思想。
如果我们这样考虑我们就会想办法,帮助我们的孩子寻找提高孩子水平的玩伴,而不是帮孩子寻找听话的孩子。
最近因为胎教我只给孩子放高雅的音乐,刚开始我先生、妈妈和干女儿都不适应,结果 听了一段时间后,今天早上,先生说想听听张学友,同样的上万的音响、蓝光碟。不到五分钟,先生主动说“受不了了,换音乐”再放张学友的歌曲时,孩子胎动很厉害,我主动躲回了卧室,但是在卧室胎动依然很厉害,最后先生换了音乐后胎儿才平静下来。大家想想,你给孩子什么,一段时间后他就接受什么,连胎儿都如此,何况孩子呢?
如果孩子都应该听父母的话,按照这个逻辑。农民的孩子怎么能成为将军呢?将军的孩子怎么能成为企业家呢?企业家的孩子怎么能成为作家或者画家呢?
如果是听父母的话,很多父母连手机都不会用,也不愿意用,大家为什么用手机、电脑还追求品质呢?我们父母的很多生活观念,我们为什么不全搬过来呢?
《道德经》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道是相通的,术是变化的”。如果我们的孩子明白了“道”那么将来无论他做什么领域,都会找到新的高度。这就是马云、李嘉诚、马化腾、稻盛和夫、习近平主席这样的人。
为什么习近平主席能够在当今社会的问题这么严峻的情况下,却能够让老百姓看到希望?习主席不仅治国上有水平,治家上也比很多过去的领导人水平高。
我们今天很多国内的历史书包括记录片都有伪历史的情况,可是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也从不去怀疑呢?我测试过很多读《道德经》的孩子,给他们一段历史,他们都说“不可全信”
有谁能举出一个优秀的政客、企业家或者引领时代的人物是从读《弟子规》开始的?
但是如果要举读《道德经》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可以找到。比如,日本、韩国、德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优秀人物,都与《道德经》有不解的渊源。
李小龙的功夫提升也是靠《道德经》来的,其墓志铭就是道德经。李嘉诚办公室的对联、海尔的企业文化都是来源于《道德经》,马云《道德经》不离手,这个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都有据可查,大家可以上网搜搜。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要看他成名后讲什么,而要看他成名前做什么,学的什么!!!这点很重要!!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的太多了,如果大家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弟子规不能太早读?”。那就是说明大家的问题很大了,思维固化了。试想您不改变,能教好孩子吗
如果家长朋友们没有自信面对孩子的问题,或者读完道德经叛逆的孩子,那么我们同样欢迎您和您的孩子在今年我们的夏令营中与大家一起同修7天。相信您会产生一些小变化,孩子会发生奇迹。
夏令营中我们会用心理学的现场例子,让家长和孩子看到《道德经》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且通过夏令营改变家长和孩子的思维,回家自己再读《道德经》很多就能领会了!
小孔子的使命是帮助6岁以前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帮助家庭切实降低教育成本。让大家看清教育的本质,给孩子真正有用的教育、智慧的教育,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的教育,这才是真爱孩子,对孩子负责。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建议已经在读《弟子规》的家庭不妨先停下来,放在最后再去读。
感谢大家对小孔子的支持!另外需要向大家声明一点:小孔子之所以最近才提出来要先读《老子》,把《论语》和《弟子规》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们在推广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不怪我们的各位代理老师,是总部没有引导好!我们也曾经纠结过,也和各位代理老师探讨过:
是迎合市场的口味(很多人都知道读《弟子规》)?还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出发来制定我们的学习计划?
最终我们选择后者。所以详细的新的小孔子学习计划表近日将出炉!
今年的夏令营,丫丫姐姐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孩子的心,去看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给予。
2014梧桐书院第2届“与心对话”公益性夏令营报名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11f2bc70101jm0o.html 
 
小孔子希望和我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指导老师们一起努力,教会愿意成长的家长朋友,使我们的孩子在6岁前不出家门或社区就能享受到良好教育。
另外,下半年我们将面向代理老师和参加过夏令营的家长朋友启动“家庭教育导师养成计划”(免培训费),大家将有机会(必须带上孩子)到小孔子的培训基地亲身感受并学习我们的教育理念。
您将感受到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下您和孩子的神奇变化。您将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孩子问题处理技巧,请注意,不是理论,而是你明确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在我们后续的指导下,你将可以独自驾驭孩子6岁前的教育。
我们自己的孩子也会是自己教育,并只教育到12岁,12-18岁只在经济上支持TA(现在还不知道男女),18岁生日过后必须离开家独立谋生。我们只在节假日接受他回家探望。这是我们的观念。
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总归,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