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400-666-7579
当前位置:
首页 关于小孔子 媒体报道 国学教育唤醒“迷途”的孩子

国学教育唤醒“迷途”的孩子

发布时间:22-06-09 点击:84次

新华社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7/07/c_129122680.htm 

□本报记者孙欣
     高墙内外,两个世界。31年前,一部服刑人员本色出演的《少年犯》,让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关注空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挽救迷途的孩子,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记者近日走进了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近距离记录孩子们在狱中改造的点滴。
     7月2日,暑气逼人,在未管所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指挥下,伴随着音乐高声齐诵国学《弟子规》、《孝经》,表演大型手操舞《感恩的心》,每个动作训练有素。如果不是他们身上的囚服,还让人以为这是一群普通的学生在上课。其实,这些孩子们是在这里服刑的少年,“老师”是监狱警官,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国学课。
让服刑的孩子学习国学?记者感到很新鲜。未管所所长晋国营解释说:“挽救一个迷途的孩子,最重要的努力应该是促成其思想转变。我们开展国学教育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会‘忠孝义礼智信’,从而激发他们改过自新的内在动力。”
     “孩子们悄悄转变了”
      早6时起床,晚10时睡觉,各类活动都有时间安排表,甚至细化到洗澡时间的排定。这曾经让初到未管所服刑改造的刘某很不适应。
      “我一开始还是存有抵触情绪,因为我根本不认为自己犯罪了。同学借我100块钱,好久不还我,我就拿了把水果刀给抢了回来。我就要回我的钱,偏偏被说成犯罪。”刘某说。“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敬畏。”管教民警史大其一边给刘某讲解法律知识课,一边传授传统文化课。
      在熟背了《弟子规》、《朱子家训》、《孝经》后,刘某这才逐渐有了悔过之意,并且开始思考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在未管所举行的亲情团聚餐上,刘某主动给父母夹菜盛饭,刘某的父母当场泪流满面。
      在未管所工作近20年的一监区监区长马聚国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教育未成年犯,都是讲道理,但效果却不一定好。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在一个讲、学、做的氛围中,孩子们悄悄转变了,打架少了、张口骂人的也少了。”
      “违规违纪率同比下降50%以上”
       记者在未管所的监室看到,室内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最令人难忘的是每个孩子的枕边都放着《弟子规》、《孝经》国学经典,以及每天要写的日记。
       未成年犯白某说,在日记里可以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管教警官也总能在批阅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扶。
       “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未管所把写一篇改造日记、每天练习一篇书法等国学教育纳入了日常考核范围。”史大其说,“我们值班警察每天对孩子们的学习、劳动、生活、纪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等次换算成分数。考核结果每天公示、每周评议、每月结算。以此作为减刑的主要依据。”
       晋国营介绍,如今,全所96%以上的服刑人员都能够熟练背诵《弟子规》和《朱子家训》,并理解基本要义。许多服刑人员在背诵国学经典的同时,还能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去年以来,全所未成年犯违规违纪率同比下降50%以上。”
     “未管所不仅是一所监狱,还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晋国营说。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