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二)
发布时间:22-06-09 点击:111次
(本文版权属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经典诵读释义
问题由经典诵读引起,那首先还是得从什么是经典诵读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经典诵读”这个叫法,是把“诵读经典”这个动宾词组前后倒置,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所谓“经典诵读”,就是指“诵读经典”,简称“读经”。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经典诵读”多作名词用,充当“活动”、“工程”的定语;“诵读经典”是描述动作,是实实在在的行为。“经典诵读”多用于读经这项活动的名称,“诵读经典”就必须老老实实去读。老老实实地读,才叫“诵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诵读的解释是“读出声音来”。其实,“诵”和“读”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著作。它对“诵”的解释是“诵,讽也”,而对“讽”字的解释是“讽,诵也”,可见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时,对这两个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知,“讽”是“背诵”的意思,而“诵”是指对文章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说文解字》对“读”的解释为“籀书也”,“籀 (zhòu)”的意思是“抽取、引出”。段玉裁的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可见“读”是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含义领会。现在我们知道了:“诵读”的本义,是指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有感情地表达出来。“诵”重在表达,“读”重在理解。可见,读经要真正达到“诵读”的标准,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退一步说,就算“诵读”的意思只是“读出声音来”,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法则,这些法则在下文中将会详细说明。
知道了什么是“诵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经典?
汉语词典对“经典”一词的解释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著作称为经典呢?“经”与“典”是不是一回事、有没有区别呢?假如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说明,就更加清楚经典的意思了:
先说说“经”字。《说文解字》对“经”是解释是“经,织也。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是说“经”是“织”的意思,所以“经”这个字有“穿过、处理、调整、操作”的意思,如“经过”、“经手”、“经验”、“经营”等;同时,“经”还代表着织布用的经线,而且织布的时候,经线是静止的,纬线是运动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里面写下了“经正而后纬成”的句子,意思是只有先把经线安置正确了,然后才能成功地织上纬线。因为“经”有既不变动、又能作为参照标准这样的特点,所以人们就把不会轻易变动的东西称为“经”,如经常、经费;同时也把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阐述事物义理、原则和标准的最重要的著作称为“经”,如佛经、道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等等,经典诵读中的“经”就是这个含义。
再看经典的这个“典”字:上面是个“册”, “册”是一个象形字,是指编起来的书。古时候写文章是用一小片一小片的竹简直着写字,叫做“策”;把许多策按文字的顺序从右向左用绳子串起来,这个动作叫做“编”;编好了之后成为了一大片,叫做篇;编好的书就叫做“册”;把整篇卷起来收藏,叫做卷;篇、卷里面的段落,叫做章;要看的时候,就把卷打开,由上到下、由右接左地阅读。“典”字下面是个“大”字,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指古代用来放置“册”的底座,叫做“丌”(jī)。所以,无论“册”的下面是个“大”字还是“丌”字,这个“典”字的意思,都是指很重要、很珍贵的文献和书籍。
现在我们把两个字结合起来,“经典”最直接的意义就出来了,即“记载事物不变的义理、规律和原则的重要而珍贵的文献著作”
了解了怎样叫“诵读”,知道了什么是“经典”, 也就得出了“经典诵读”的定义,即:
用语言将最重要的著作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不断进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为语言表达注入感情色彩。
这个定义为我们作出了两个提示:第一,经典诵读是一个不断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第二,诵读是理解经典的重要手段,理解经典是诵读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两条提示非常重要,揭示了经典诵读内在的本质特征。
二、经典诵读释义
问题由经典诵读引起,那首先还是得从什么是经典诵读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经典诵读”这个叫法,是把“诵读经典”这个动宾词组前后倒置,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所谓“经典诵读”,就是指“诵读经典”,简称“读经”。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经典诵读”多作名词用,充当“活动”、“工程”的定语;“诵读经典”是描述动作,是实实在在的行为。“经典诵读”多用于读经这项活动的名称,“诵读经典”就必须老老实实去读。老老实实地读,才叫“诵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诵读的解释是“读出声音来”。其实,“诵”和“读”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著作。它对“诵”的解释是“诵,讽也”,而对“讽”字的解释是“讽,诵也”,可见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时,对这两个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知,“讽”是“背诵”的意思,而“诵”是指对文章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说文解字》对“读”的解释为“籀书也”,“籀 (zhòu)”的意思是“抽取、引出”。段玉裁的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可见“读”是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含义领会。现在我们知道了:“诵读”的本义,是指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有感情地表达出来。“诵”重在表达,“读”重在理解。可见,读经要真正达到“诵读”的标准,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退一步说,就算“诵读”的意思只是“读出声音来”,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法则,这些法则在下文中将会详细说明。
知道了什么是“诵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经典?
汉语词典对“经典”一词的解释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著作称为经典呢?“经”与“典”是不是一回事、有没有区别呢?假如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说明,就更加清楚经典的意思了:
先说说“经”字。《说文解字》对“经”是解释是“经,织也。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是说“经”是“织”的意思,所以“经”这个字有“穿过、处理、调整、操作”的意思,如“经过”、“经手”、“经验”、“经营”等;同时,“经”还代表着织布用的经线,而且织布的时候,经线是静止的,纬线是运动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里面写下了“经正而后纬成”的句子,意思是只有先把经线安置正确了,然后才能成功地织上纬线。因为“经”有既不变动、又能作为参照标准这样的特点,所以人们就把不会轻易变动的东西称为“经”,如经常、经费;同时也把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阐述事物义理、原则和标准的最重要的著作称为“经”,如佛经、道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等等,经典诵读中的“经”就是这个含义。
再看经典的这个“典”字:上面是个“册”, “册”是一个象形字,是指编起来的书。古时候写文章是用一小片一小片的竹简直着写字,叫做“策”;把许多策按文字的顺序从右向左用绳子串起来,这个动作叫做“编”;编好了之后成为了一大片,叫做篇;编好的书就叫做“册”;把整篇卷起来收藏,叫做卷;篇、卷里面的段落,叫做章;要看的时候,就把卷打开,由上到下、由右接左地阅读。“典”字下面是个“大”字,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指古代用来放置“册”的底座,叫做“丌”(jī)。所以,无论“册”的下面是个“大”字还是“丌”字,这个“典”字的意思,都是指很重要、很珍贵的文献和书籍。
现在我们把两个字结合起来,“经典”最直接的意义就出来了,即“记载事物不变的义理、规律和原则的重要而珍贵的文献著作”
了解了怎样叫“诵读”,知道了什么是“经典”, 也就得出了“经典诵读”的定义,即:
用语言将最重要的著作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不断进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为语言表达注入感情色彩。
这个定义为我们作出了两个提示:第一,经典诵读是一个不断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第二,诵读是理解经典的重要手段,理解经典是诵读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两条提示非常重要,揭示了经典诵读内在的本质特征。
上一篇: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一)
下一篇: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三)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联系小孔子
东莞市大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创意生活城B区31号

小孔子咨询电话:
400-666-7579
手机:186-8881-8861
邮箱:395133900@qq.com
邮箱:3951339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