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400-666-7579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见问题 读经理念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四)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四)

发布时间:22-06-09 点击:94次

(本文版权属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什么是儿童智慧开发
          有人也许会说:经典虽然是很值得学习的东西,但经典基本都是古文,内容深奥、文字晦涩,大人都难以弄懂,更何况孩子了。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不轻,不如先让孩子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本领,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学经典,不是更好吗?
        这种想法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但这种想法里头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误区:第一,要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才能读经典;第二,读经典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第三,读经与其他学习项目彼此冲突。这些误区如果不认真加以廓清、辨明,不仅难以使经典诵读这项活动被家长认同和接受,而且会使孩子错失人生中汲取思想精华、养成优良品格的最佳机遇。对上述问题,本文在随后的段落和章节中会进行阐述,如果读完这篇文章的全文,相信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
        既然问题是围绕孩子的学习提出的,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学习说起。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什么最重要?
        我们经常夸一个孩子学东西学得快、会读书,一般都会说“这孩子真聪明”,那什么是“聪明”呢?说来你也许不相信,聪明的本意其实是“听觉和视觉灵敏”,叫做“耳聪目明”。可见“聪明”并不是专指少数人,而是普通人个个都具备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不够“聪明”的人学习的困难要大些,而“聪明”的人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学得好、学得快。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发现了我们所说的“聪明”其实不是这个词的本意,而是引申意,即“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其实,我们中国文化中面很早就有一个字,超越了“聪明”的范畴,更能够透彻地形容人的这种能力,这个字就是“慧”。它的意思不仅是指人的聪明才智和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更指人的那种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智慧”。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智”与“慧”是不一样的:“智”字无心,从知从日,指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如知识;而“慧”字从心,指人对看不见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如道理。由此可知,“慧”的境界要高于“智”。“聪明”属于“智”的范围,是本能的体现,还没有达到“慧”的高度。“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而“慧”能够帮助我们去领会这些知识和方法背后的道理。只有通过“慧”领会了这些道理,才能将通过“智”获取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因此,一个人要会学,仅凭“智”是不够的,必须有“慧”。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个“学”字。《新华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学习、模仿”,这种解释只是这个字的现代意义,是引申意,不是本意。我们来看“学”字的繁体字,上面是两只手在摆弄“爻”,“爻”是古代用于计算的工具“筹”,“筹”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产生出很多变化,所以《易经》也把组成三画卦和六画卦的阴阳符号“- -”和“—”称为“爻”,这个字的上面是以手持爻,用来表示智慧。中间的“冖”是最初的帽子的形状,用来蒙住头;下面的“子”指小孩,所以这个字看起来也象用两只手去揭开蒙在孩子头上的“冖”,让智慧与孩子直接相对。由此可见,“学”字是表示用明达的智慧对孩子进行启蒙的行为过程。所以,《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学,觉悟也”。这里只简述了“学”字最重要的字义,实际上“学”字的起源和演变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既然“学”的意思是“觉悟”,那么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在怎样的状态下最容易“觉”与“悟”呢?答案是用心、专心。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前面的问题:孩子学东西,什么最重要?相信大家都会做出正确的回答:孩子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用心”,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认真”、“专心”。中国人把这种心念专一的状态称为“静”,所以诸葛亮说“非静无以成学”。“静”不属于“智“而属于“慧”,因为“急中生智”而“静极生慧”,可见“智”是本能的反应,而“慧”是理性的思维。有了慧,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一个人学东西最需要的是“慧”,产生“慧”的基础就是专心,就是静;孩子目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聚精会神”的“静”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个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这个能力,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的“开发孩子的潜能”、“启迪孩子的智慧”的真正含义。